来源:陕西法制网 时间:2025-08-05 11:20:58 阅读量:
山水为证,民心为鉴,群山叠翠,溪流蜿蜒。在旬阳市甘溪镇的乡野沃土上,人大代表如静默山月,将“心头事”揽入胸怀;如穿行水风,将“眼前花”般的民生难题逐一拂散。他们以脚步丈量民情,以创新激活民主,让“空谷回响”化作“青山遍染”的为民实践。
桑田归雁,产业链上书写民主温度。2017年,镇人大代表胡文迅返乡看见施家坡村千亩良田撂荒,心疼难忍。在外风生水起的老板毅然携资返乡,成立兴旬生态农业合作社,誓言“让每片桑叶承载乡亲希望”。复垦荒地500亩,引进20余种桑树,建成标准化桑园使荒山重生。深挖机耕路、配建冷链库、引入自动化生产线,形成蚕茧加工、桑芽菜、桑葚酒全产业链。随后首创“桑芽宴”吸引游客,开发桑叶茶、桑葚酒远销西安、甘肃,年收入破300万元,带动200余人就业。
日前,20余户村民围坐桑园,现场提问河道清淤、招工政策。3小时收集7条建议,5条直通镇人大督办清单。土地流转金、务工工资在民主协商中直抵民心。“大洵桑业”商标熠熠生辉,胡文迅以“授人以渔”诠释产业链民主的真谛:“桑树终成摇钱树,因它长在民意土壤里。”
茶话听音,小院坝里的大民主。梯岩村镇人大代表周先勇,既是村支书又是民意“传声筒”。他首创“代表茶话会”:每晚搬几张板凳,在院坝里、屋檐下与村民围坐,借一盏清茶听诉求、收建议、化矛盾。村务公开栏旁、赶集日人流中,他的“流动意见箱”从不缺席。暴雨冲垮田埂,村民在茶话会反映后,他连夜协调修复;集中居住点统一安装公共晾衣架;村活动室添置图书玩具——这些“小事”经茶话会提议,通过联络站迅速落地。
依托“网格员+小组长”网络,他提前捕捉纠纷苗头。土地边界争议双方情绪激动时,他邀请老党员、老农实地勘测,情、理、法结合调解,避免邻里冲突升级。村民李大伯笑言:“过去憋着闷气睡,如今喝着茶解忧!”周先勇的双重身份,让民主治理从“会场”延伸到“烟火日常”。
逆雨擎旗,网格间筑牢生命防线。今年夏汛,袁湾村支部书记、镇人大代表王旭立下军令状:“群众不转移,我不撤退!”暴雨夜,他踏着泥浆挨户拍门,背出独居老人。村民王伯含泪道:“他的身影就是定心丸!” 创新“网格员联络贴”,30户村民家门口张贴应急卡。带领党员发展烤烟、花椒、贝贝南瓜产业,村集体收入逐年增长。汛后重建中,他推动“代表+农户”结对帮扶,37户受损农田半月复耕。
从退伍军人到致富领头人,王旭用网格化治理诠释:“脚底沾泥时,民主才有生命力。”
在各级人大代表的努力下,勾勒出了甘溪镇锐意创新、担当作为的鲜明图景。在民意的驱动下,一幅生态为基、文化铸魂、动能强劲、民生和美的锦绣画卷正在磅礴展开。(通讯员:李毅垚)
编辑:赵佳欣
责编:志寿
审核:姚启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