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陕西法制网 时间:2025-08-04 09:24:01 阅读量:
乡村,是镌刻着农耕文明密码的基因库,是托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根基。作为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政策性的短期突击,而是需要以历史耐心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。唯有将根须深扎于乡土肌理,以改革勇气打破发展桎梏,用长远眼光积蓄内生动力,方能让古老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,在田畴沃野间谱写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振兴诗篇。
扎根乡土,方能把握振兴的脉搏。脱离大地的植物难经风雨,脱离群众的振兴终是泡影。乡村振兴的主角是世代耕耘的农民,发展的答案就藏在清晨的炊烟里、傍晚的晒谷场上、夏夜的纳凉闲谈中。那些“能在家门口挣钱”“娃能读好书”“老了有人管”的朴素愿望,恰是政策制定的原始坐标。要摒弃“办公室决策”的浮躁,沉下心研读乡村的“生命图谱”——从百年古树的年轮解读村落史,从梯田曲线辨识地理禀赋,从闲置校舍发现发展短板。政策推行当如春风化雨,既要解“燃眉之急”,修缮村口的养老互助点,清理堵塞的排水沟渠,筑牢粮食安全的“压舱石”;更要谋“长久之策”,为返乡青年搭起创业孵化台,让老手艺人走进非遗工坊,使荒坡地变身花果山。当干部的脚印印在泥土地上,决策的依据来自农家炕头,乡村振兴才能获得最深厚的群众根基。
破壁前行,方能释放振兴的潜能。乡村振兴面临的梗阻,既有“路不通、网不畅”的硬件制约,更有“思想旧、机制僵”的软件束缚。打破认知壁垒,才能发现乡村的多元价值。这里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“天下粮仓”,也是守护生态安全的“绿色屏障”,既是传承民俗的“活态博物馆”,更是都市人向往的“诗意栖居地”。破解体制机制障碍,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,让沉睡的集体土地“活”起来,让人才、资本、技术等要素“流”起来,让金融服务“沉”下去。突破发展惯性更需因地制宜的智慧,山区不必复制平原的耕作模式,可借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;古村无需模仿城镇的建筑风格,能凭非遗技艺打造文创品牌;城郊乡村不必固守传统农耕,可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发展配套经济。当层层壁垒被逐一打破,乡村的发展动能便如惊蛰后的春笋,在创新土壤中拔节生长。
蓄能致远,方能夯实振兴的底气。乡村振兴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考验耐力的马拉松,比拼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本领。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从“有没有”到“优不优”的跨越,既要让硬化路通到农家院,自来水流进灶台边,更要让5G信号覆盖田间地头,智慧农机驰骋万亩良田。人才培育需“筑巢引凤”与“本土育苗”双轮驱动,既敞开大门迎接大学生、退役军人返乡创业,也在乡村夜校培育“新农人”,在田间地头发掘“土专家”,让乡村发展后继有人。文化传承要激活传统基因,将老作坊改造成农耕博物馆,让传统说书在短视频平台绽放光彩,使二十四节气智慧融入现代农业,让乡愁记忆成为独特的文化标识。生态保护则是永续发展的底线,治理黑臭水体让鱼蟹回归,推广有机种植让土地休养,发展生态旅游让“绿水青山”真正变成“金山银山”。当这些能量持续积淀,乡村振兴便有了奔流不息的动力源泉。
如今,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。当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政策的温度,每一项创新都激荡着突破的勇气,每一份坚守都积蓄着长远的力量,乡村必将留住袅袅炊烟的乡愁,生长出蓬勃向上的希望。到那时,农业不再是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苦差事,而成为有奔头的朝阳产业;农民不再是“身份标签”,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;农村不再是“落后的代名词”,而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。这曲乡村振兴的时代乐章,必将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奏响最雄浑动人的旋律。
供稿:榆林市横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
作者:王英英
编辑:许沥心
责编:马宁
审核:姚启明